新華社北京6月18日電 題:高考填報志愿:眼花繚亂的APP可靠嗎?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龔雯 駱飛
如何填報志愿,選一所心儀的學校、一個合適的專業,成了不少學生和家長近日忙碌的大事兒。相比傳統手翻指南、肉眼對比的“土法煉鋼”,“互聯網+”大數據為填報志愿提供了新路徑。然而,市場上既有免費查詢,也有動輒上萬元的“一對一”專家輔導,讓人眼花繚亂。業內認為,大數據有其高效便利的特點,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但也應理性看待,不要過度依賴。
從百度、支付寶到APP “高考志愿填報”五花八門
顧女士近來減少了刷朋友圈的頻率,一有時間就研究怎么幫銀川的外甥女選大學、挑專業,然而令她苦惱的是,與高考填報志愿有關的產品實在是太多。一開始用百度搜索“高考”,之后試過支付寶的“高考服務”,最后發現在手機應用里,與之相關的APP還有一大堆。
“填報志愿是個技術活,一般人很難做出最佳評估和選擇。但就目前來看,APP上的信息非常分散,甚至還會有出入。”顧女士說。
記者下載了一款顯示有23萬次安裝的“高考志愿君”APP。在設定“北京”“理科”“650分”三個條件后,看到的結果是“沖刺推薦”7所、“穩妥推薦”11所、“保底推薦”21所,但每一所學校的預測分數線都是6**,要查看需支付28元。記者注冊并付費后,看到了上述39所推薦學校的預測分數線,比如南京大學661分、南開大學659分。據這款APP介紹,可查詢全國3730所院校在不同省份的招生預測分數線和名次線。
相比28元、38元等差距不算太大的“估分選學校”“在線提問”,市場上“專家指導”或“一對一”的價格則是天差地別。比如“高考志愿君”需要1998元,“高考派”則是“預約線下咨詢立即減免1000元”,另外“志愿無憂”的一對一咨詢最低價約1萬元,如果向老師了解職業規劃還需額外酌情收費。但是,當記者詢問老師來自哪里,客服只表示“是服務機構的老師,至于什么背景,要當面與老師了解,電話里不方便咨詢”。
高價咨詢服務“靠譜”嗎?
記者粗略統計了數位家長的意見,大部分對這類服務產品還是持觀望甚至懷疑的態度。
“知道一些APP,但沒用過,覺得沒必要,志愿填報關鍵還是家長或學生最后怎么選。”江蘇一名應屆高考學生家長徐女士說,等過幾天分數出來,參考往年數據自己權衡。目前手里有一本學校發的參考書,涵蓋了前3年全國大學的錄取分數,還有一個學校搞講座時專家推薦的光盤,花了300元。
上海一考生家長周女士說:“半信半疑輔助填志愿的機構,除了輔導入會費,有的還推出性格測試,我覺得這對志愿填報來說不是很靠譜。”
升學服務平臺“高考錄取吧”創始人胡浩告訴記者,消費者有這樣的反應很正常,因為這個行業良莠不齊,門檻低、人員雜、規范差。目前,比較常見的產品有兩類:一是由系統程序產生的志愿填報推薦,二是“一對一”專家服務。
首先是數據。雖然主要來源是教育部、省教育考試院、高校,但是統計口徑、維度、質量不一,導致最后分析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參考性會有偏差。因為不同公司獲取數據的方式不一樣,有的通過公開信息,有的通過非公開信息或者技術手段破解等,其中可能會出現數據串行、識別偏差、處理出錯等。
其次是專家。針對高考市場,服務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鎖定在可能差幾分就能上個好學校或者平時成績中不溜的一批學生家長身上,所以數萬元的專家費,針對的不僅是發榜后“一錘子買賣”,還包括從高三開始就對學生進行成績、性格、興趣評估分析,以及對家長培訓、心理咨詢等。但是專家隊伍魚龍混雜,有多年從事教育、招生的正規軍,也有一些兼職,甚至還有去年積累了一些填報經驗今年就來“講課”的家長。
大數據非萬能 消費者應理性對待
“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與不少行業都“擦出火花”。填報高考志愿時,除了翻書等“土辦法”,借助大數據的各類咨詢服務,為廣大考生和家長開啟了更多的選擇途徑。
業內認為,相較于傳統的經驗指導,利用大數據分析等科技設備“指導”,是一種新興的產業現象和技術應用,既有一定的幫助,也是因技術發展帶動相關行業變革的必然趨勢。但是受市場驅動,層出不窮的產品能否保障真實有效,值得引起重視。
胡浩表示,如果消費者選擇技術類工具,其中有個小技巧,就是先抽查幾個APP上的數據,與權威部門的志愿填報指南或者匯編進行對比,如果一致再使用,避免數據偏差造成判斷或選擇失誤。
貴陽市一高中年級組負責教師付恩佑表示,目前這一市場有一定熱度,但是建議考生和家長不要過度依賴這些商業服務,畢竟要價高,權威性也沒有太多保障。另外,填報關乎個人所讀專業和職業走向,依賴的信息不只是高考分數,還涉及興趣愛好等更多因素,大數據不可能完全知曉,相關專家指導也只能作為參考。
另外,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翁澤仁建議,相關部門針對當前高考志愿填報的各類商業服務應盡早監管,形成從準入門檻、權威數據到專家咨詢等全產業鏈的監督,從而保障類似商業服務更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