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資本與政策熱潮促供給改善 我國醫療服務漸趨多元化國際化
老百姓對醫療需求的不斷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熱了資本對醫療服務業務的關注度。從2016年境內醫院并購交易數量與金額均創歷史新高,到近期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來華簽約、上海民營資本與公立三甲醫院合作,再到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社會辦醫的措施,業內認為,隨著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醫療行業的政策不斷出臺,以及基于互聯網和新技術的更迭,醫療健康行業的市場熱度將呈上升趨勢。
2016年醫院并購專科類最活躍
普華永道發布的研究顯示,2016年醫療健康行業的并購活動呈現爆發式增長。雖然境外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并購金額增長迅猛,但境內醫院仍是并購活動最為活躍的領域。在大型醫療管理公司并購和行業整合活動的推動下,2016年境內醫院并購交易數量與金額均創歷史新高。并購數量增至106宗,與2015年相比翻了一番多;交易金額達161億元,較2015年增長了237%。
其中綜合醫院的并購活動漲勢平緩,但其交易金額高達73億元;醫療管理集團的交易金額增長最為迅猛,較2015年增長近30倍,達27億元;專科醫院的交易數量在2016年占到交易總數的一半以上,達到59宗,是境內醫院并購最為活躍的領域。
普華永道中國醫療行業并購服務及北方區并購服務主管合伙人錢立強表示:“盈利好、可復制性強且醫療風險較小的連鎖型專科醫院一直最受投資者青睞。2016年,除了婦幼與口腔專科,整容和眼科由于具有相對清晰的盈利模式及較強的擴展性,也受到眾多投資者關注,增長十分迅猛。”
上市公司愛爾眼科公告顯示,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40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6.37%。2017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97億元,同比增長30.86%。
另外,統計顯示,對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的并購在2016年出現井噴式增長。在大型醫療管理集團和醫療綜合企業加大投資力度的背景下,對公立醫院的投資金額升至約74億元,較2015年增長7.8倍;除了二級甲等綜合型醫院外,大量三甲綜合型醫院在國家政策的驅動下也成為上市公司完善產業鏈布局的收購目標。對民營醫院的投資在專科醫院交易活躍的推動下,交易金額也翻了一番,達87億元。
醫療服務布局更多元化國際化
5月2日,上市公司覽海醫療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與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新虹橋國際醫學中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新虹橋國際醫學園區內設立骨專科醫院。作為民營資本與公立三甲醫院合作運營的骨專科醫院,此舉將有助于緩解骨科醫療資源的緊張局面、推動社會資本辦醫進程,以及促進入境醫療消費。據了解,骨專科醫院占地約33300平方米,建成后將擁有400個床位,預計2020年底建成投入試運營。
5月4日,覽海投資發布關于獲得康復醫院新建項目批復的公告,獲準其在上海市閔行區虹橋國際醫學園區投資建設康復醫院,項目總投資估算49765萬元。隨著醫療項目的陸續落地,覽海將逐步打造涵蓋門診、綜合醫院、骨科醫院、康復醫院在內的醫療健康服務產業鏈,為消費者提供完善的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
目前我國非公立醫院數量占比達56%,服務總量僅占22%,整體競爭力弱。原因有兩點:一是社會對非公立醫療機構認可度還未完全確立起來;二是隨著2017年的多點執業新政策出臺,醫務人員在省域范圍自由執業剛剛開始,醫療人力資源尚顯匱乏。但是,中國醫改是醫療服務機構拓展業務的機會。
“獨立醫院和診所面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挑戰,而大型醫療管理公司為了獲取上述組織現有的客戶資源對收購與自身互補的醫療機構具有強大熱情,這將成為推動醫療健康行業并購活動的持續動力。此外,預期將出現更多的大型跨境交易,除了并購之外還將出現相當比例的新設和合資機構,主要集中在腫瘤治療、康復治療等科技含量高的醫療服務領域。”錢立強說。
不久前,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麻省總醫院與上海一家中外合資三級綜合醫院嘉會國際醫院簽署戰略協議,該醫院將于今年10月投入試運營,惠及上海本地以及來自全球各地的患者。據了解,近五年來,嘉會醫療聘請多位國際知名的外籍醫師;累計輸送600名醫護人員赴麻省總醫院接受國際標準的專業醫療技術和管理培訓;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新華醫院等國內老牌醫院達成戰略合作協議,使嘉會的外籍醫師能在公立醫院的平臺上開展前沿教學及臨床實踐。
未來五年,嘉會醫療將與麻省總醫院合作,共同建設真正扎根在中國的腫瘤中心。嘉會國際醫院腫瘤中心將聯合麻省總醫院腫瘤專家,在中國本土為中國患者直接提供國際標準的腫瘤全方位診斷、治療及關護服務以及海外轉診。
嘉會醫療首席執行官葛豐表示,醫療機構不應一味分取公立市場的患者、醫師存量,能為行業帶來增量才是有意義的。
社會醫療獲大力支持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2020年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大于8萬億;2030年我國主要健康指標要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16萬億元。
可見,單個企業行為、整體行業熱鬧背后,折射的不僅是老百姓對醫療需求的變化,也體現了政策藍圖下市場的反饋。
5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給行業又注入了一股催化劑,會議認為,瞄準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健康需求,推進醫療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大力支持社會力量提供醫療服務,是深化醫改、補上短板、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
具體來看,一要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全科診所和獨立設置的醫學檢驗、康復護理等專業機構,促進有實力的社會辦中醫診所、門診部等跨省市連鎖經營。吸引境外投資者合資合作興辦高水平醫療機構。二要對社會辦醫實行一站受理、并聯審批、網上審批。連鎖經營醫療機構可由總部統一辦理工商注冊登記。對符合規劃條件和準入資質的社會辦醫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個體診所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實行醫師區域注冊,促進有序流動和多點執業。三要圍繞提高社會辦醫服務質量,探索包容而有效的審慎監管方式。嚴厲打擊租借執業證照開業、承包科室、虛假廣告、非法行醫等違法違規行為。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告訴記者,非公立醫院面廣量大但核心競爭力不強,主要與醫生沒有執業松綁有關。隨著醫生從原來固定執業走入多點執業,到現在的“一點注冊、區域有效”,為非公立醫院提供核心競爭力提供了人才的支撐。預計未來一至兩年醫生還會走向跨省執業,又會進一步加強非公立醫院的競爭力。
郝德明還表示,今后非公立醫院的數量不會像過去增長那么快,但核心競爭力伴隨醫生自由執業會增強,承擔的服務總量會有顯著提高,預計三至五年翻一倍,從現在的22%提升到40%。可預見的是,未來非公立醫院行業發展特點,將以專科專病、高端、醫養結合、健康管理、互聯網醫療為主要方向。此外,今后非公立醫院和國外優秀醫院技術合作將會加強,國際技術合作、人才交流成為一個發展趨勢。隨著非公立醫院品牌會逐漸樹立起來,將給老百姓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記者 龔雯)